张健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确保下半年经济稳健增长

发布日期:2024-09-17 24:24

来源类型:小笙艺术 | 作者:恽翊岚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逾期财务报表可以在电子税务局补申报吗】【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三更半夜是什么意思啊】【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管家婆一句话玄机资料大全】

为实现下半年经济稳增长目标,第一,应防范信用风险,尤以防范房地产市场的信用风险为重;第二,关注银行间流动性问题,防止流动性过剩;第三,加强结构性货币工具的运用,实现精准直达的政策效果。

关于下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在稳增长方面发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从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经济和金融数据上看,中国经济从二季度的后半期,特别是6月份开始,已经有了明显的回升,各项数据都在转好。可以看出由于疫情状况缓解,供给侧正改善转好。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消费相对不足。另一个问题是近期出现的房地产事件,反映了自去年以来房地产风险的暴露一直没有被消除。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拖累。

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以消费和房地产问题为切入点,谈一谈我个人对下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如何进一步发力的看法。

第一,在货币政策方面,要防止房地产的信用风险进一步扩散。现在来看,出现问题的地产公司,其风险不仅没有出清,而且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尽管现在的货币政策比较宽松,无论是开发贷还是个人消费贷,信贷政策导向比原来放松,但事实上,截至6月份,住房按揭贷款仍为负值。总量上看,5月份开始信贷数据有所好转, 6月份正值季度末,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幅,所以显得半年度数据增幅较好;结构上看,个人住房按揭,即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呈现约1,000亿的负增长,规模较大,其他则均为正增长。

以前,政府对银行的按揭情况都有各种调控,监管部门会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而现在呈现全面放松的趋势,但客观上却无法真正让信贷宽松落到实处,特别是近期部分地方出现了居民主动断供断贷,可能还会带来进一步的问题,影响民众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此外,银行目前对信贷宽松也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银行曾经把房地产按揭贷款作为一项较安全的资产,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曾经被银行视为最可靠的资产也出现了风险,这对房贷的供需双方都会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从6月份开始,不仅是房贷,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新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下降52.8%,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超过45%,地产投资整体下降9.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还是不太乐观,而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信贷政策上,我们还是要防止信用风险,特别是要防止房地产信用风险进一步扩散。

第二,关于对当前货币政策的判断。总的来说,现在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是很宽松的,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信贷增速较好,中长期贷款也在上升,表明前期的投资拉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流动性相对过剩,虽然当期尚未出现通胀压力,但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俄乌冲突以及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未来经济的潜在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央行前期利用时间窗口加大了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力度,为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做了相应准备,而未来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外溢影响无疑将逐渐增大,所以要关注银行间流动性的问题,防止流动性过剩。

第三,要加强流动性直达实体经济的工具应用。因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不能过多使用,但在某些领域,当货币总量收缩,若要保证货币政策的整体效果,我认为可以考虑加大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防止出现政策空窗期。因为前期财政投入比较多,发了一些专项债,所以在下半年,我认为可以考虑增发一些专项债,在整体债务负担总量可控前提下保障财政政策衔接。此外,在政策适用方面,我认为可以将更多的消费行业纳入政策覆盖范围。

综上所述,我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需要在房地产和消费两个领域发力,以确保下半年我国经济稳健增长。

本文源自清华金融评论

綿引勝彦:

5秒前:本文源自清华金融评论

陈俊瀚:

5秒前:另一个问题是近期出现的房地产事件,反映了自去年以来房地产风险的暴露一直没有被消除。

金惠恩:

9秒前:以前,政府对银行的按揭情况都有各种调控,监管部门会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而现在呈现全面放松的趋势,但客观上却无法真正让信贷宽松落到实处,特别是近期部分地方出现了居民主动断供断贷,可能还会带来进一步的问题,影响民众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夕子(17)/日高真弓:

7秒前:因为前期财政投入比较多,发了一些专项债,所以在下半年,我认为可以考虑增发一些专项债,在整体债务负担总量可控前提下保障财政政策衔接。